2024年2月24日 星期六

雕築史蹟

國立歷史博物館2014年2月21日開館,5樓特展「雕築史蹟」;探索史博建築之美,讓參觀者看見史博館的「前世今生」。
史博館紅色正門上的門神是傳統彩繪國寶藝師莊武男(阿男師)於1962年所繪製。門神神荼、鬱壘是把守鬼門的神將,後來成為民間崇門神中驅鬼鎮邪的代表。
據說首任館長包遵彭遇神明託夢囑託要好好守護史博館,便興起畫門神作為守護神的想法,聘請當時約20歲的阿男師繪製。2006年史博館請莊武男重修門神,本次修復及再利用工程三度邀請阿男師參與門神彩繪工作,重現臺灣彩畫的精湛工藝。民間傳說最廣的門神為秦叔寶與尉遲恭,單門則是魏徵(鍾馗)。











筆墨豐碑

國立歷史博物館2014年2月21日開館,1、2樓特展「筆墨豐碑」展出史博館藏之書畫重寶,精選書畫名家于右任、溥心畬、張大千、黃君璧、傅狷夫、林玉山等作品。

多位名家曾在母校台灣師範大學培育美術人才,林玉山大師的公子林松亭教授,擔任大學4年的導師與教授設計課程,憶起多年前赴美考察家具工業時,受邀到已移居長島的林松亭教授家晚餐作客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在這裡與大家相遇

國立歷史博物館2014年2月21日開館,3樓常設館展覽主題「在這裡,與大家相遇」展出國寶與重要古物110件珍貴文物,其中包括《蟠龍方壺》、《獸型器座》、《金柄銅短劍》等三件國寶。

《蟠龍方壺》高90.3cm 口徑19.8x14cm蟠龍方蓋沿寬厚,上接鏤空網狀的蟠蛇紋蓋冠,蓋冠以失蠟法製作而成。兩側附耳作立體鏤空回首的龍形圓雕一對,圈足下設一吐舌的虎形立雕,製作精良,珍貴無比。










《獸形器座》高47cm 長34cm 寬30cm,具獸面、大眼、張口、人身的特徵,雙足各踏一蟠曲的蟠蛇,造型威猛。它頭部有四條向上的曲柱殘痕,其上所承之物已失,或屬案座類等物。此器為春秋青銅器中具有奇特寓意、獨一無二的獸面人身像,造型奇特。













《虎形尊》張開大口咬牙切齒的表情相當傳神;而張開大口像在打哈欠;春秋中期珍貴青銅器。
















《金柄銅短劍》劍身22.6cm 劍柄10.7cm;兵器的一種,是武士隨身攜帶的防衛武器,用於刺殺或揮斬敵人。劍有長劍及短劍之分,短劍又稱匕首。金柄短劍之劍身狹長,中脊突起,兩鍔極窄而尖薄。莖與首皆屬金質。格飾獸面紋,莖作螺旋狀紋,首為橢圓形,飾蟠螭紋,劍首中空,首邊緣飾三角雲紋精緻華美。











台灣第一座博物館

國立歷史博物館為台灣第一座博物館,1955年建館以來,見證了台灣近現代文化的發展與變遷,自2018年7月閉館,歷時6年整修,終於等到2014年2月21日開館了。

3樓常設館展覽主題「在這裡,與大家相遇」書寫史博館文物脈絡;這次重新開館,展出豐富的珍藏文物,包括國寶與重要古物,常設展區110件珍貴文物,其中包括《蟠龍方壺》、《獸型器座》、《金柄銅短劍》等三件國寶。

1、2樓規劃特展「筆墨豐碑—史博館藏之書畫重寶」,展出書畫名家于右任、溥心畬、張大千、黃君璧、傅狷夫、林玉山等的精選作品。

5樓特展「雕築史蹟—探索史博建築之美」,讓參觀者看見史博館館舍的「前世今生」。

下午2點多走走植物園,看看歷史博物館,2個多小時輕鬆自在也充實!